記──噩夢輓歌
作者
陳香松
日期
2006 年 11 月 23 日
「當我還是個小孩子時,母親告訴我不要直視太陽。所以有一天,我六歲時,我就這麼做了……第二天,我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個頭痛。」── 馬克斯・柯恩在《死亡密碼》中的個人筆記(“When I was a little kid my mother told me not to stare into the sun. So one day when I was six, I did…the next day I had my first headache.” – Max Cohen’s Personal Note in π: Faith In Chaos, Darren Aronofsky)
曾經試圖將自己的電影界定在後《駭客任務》形而上學科幻電影(post-Matrix metaphysical science fiction film)的範疇裡,但戴倫·艾洛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並沒有詳細說明這樣的論述其背後的意含。【註1】這裡則試圖從艾洛諾夫斯基的近期二部作品中為此找尋可能的理論基礎。艾洛諾夫斯基可說是最能攫住當代生活的真實面貌,以一種精準無誤的視角深剖其中,揭露裡面的殘酷(如果真的存在)真相用力頗深的導演。
如果《駭客任務》(The Matrix)是以知識論的懷疑論(勒內·笛卡兒(Rene Descartes)的「夢論」(Dream Skepticism)與「惡鬼理論」(The Malicious Demon )、希拉蕊·普特南(Hilary Putnam)的「缸中之腦」(Brain in a vat)和羅伯特·諾齊克(Robert Nozick)的 「經驗機器」(The Experience Machine))來追問實在如何可能的現代主義式的電影的話,那《死亡密碼》(π: Faith In Chaos)則是對現代主義的宏大敘述(Grand narratives)的徹底顛覆。馬克斯・柯恩(Maximillian Cohen) 的基本信念是現實生活中的雜多各別事件背後必然隱藏著某種一致性的規律,故他企圖以數學的方式來架構股票市埸的可預期性,乃至猶太神秘主義典魯利安體系的卡巴拉(Lurianic Kabbalah)中 216 個數字,當然唯一的結果祗能印證混沌依然是混沌,任何解譯它的嘗試都是徒然──日常經驗中除了斷裂和碎片之外,別無他物。
《噩夢輓歌》(Requiem For A Dream)同樣是依據美國作家休伯·塞爾比(Hubert Selby Jr)的小說改編,導演艾洛諾夫斯基本人對它的詮釋,這是一部有關耽溺(addiction)的電影。有不少的說辭僅僅將它歸於防制藥物濫用(anti-drug)的層面來釐解,這顯然是低估而且還誤讀了它。對藥物確實是一種耽溺,但其罪行不會比對咖啡的耽溺、對減去20磅的耽溺、對上電視現場節目的耽溺、對食物的接受和抗拒的耽溺、對等待信件寄到的耽溺及對渴望愛和渴望被愛的耽溺來得少。
然而必需將耽溺置入一個「由符號與符碼所宰制的消費社會」的脈絡下面來談,誠然已經有不少的人意識到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正緩步走出場了,用一種比較布希亞的說法,耽溺是一種迷狂(ecatasy)。這個世界己經徹頭徹尾地被擬象化了,賸餘的祗有能指且僅僅祗有能指以及由能指不斷地再生產出來的能指,去深究現實如何可能顯然是妄然的,透過電視媒體終日傳播的能指就如同藥物一般緊緊地箍住我們的視線,乃至思想。所以在電影的後半段,Sara Goldfarb 和 Harry 之間不甚和睦的母子關係,到兩人分別因為各自對藥物成癮而失聯住進不同的醫院,最終在電視節目中虛擬了母子之間的大和解,暗喻了藥物在這裡成了兩人殊途同歸的共同點,人與人之間溝通關係當然也是一種擬象。
在這個任何事物皆可冠上前綴詞 post- 的年代,悲劇(tragedy)似乎是最符合這個時代精神的特徵之一了,因它提供了唯一的逃逸路線。所以 Max 用電鑽把頭殼鑽了一個孔、Sara 被關進精神病院強治電療、Harry 失去一條手臂、Tyrone 困在監獄裡、Marion 淪為SM秀場裡的一塊肉,符號間所構築的微觀權力場域讓人無所遁形,沒有出口……
戴倫·艾洛諾夫斯基大量使用了一般主流電影裡面不太常用的拍攝技巧,像 Snorricam/魚眼鏡/縮時攝影/分割畫面等,在剪輯方面以(剪輯師 Jay Rabinowitz 所言)嘻哈蒙太奇(Hip-hop Montage)將大量影像和音效的取樣羅列並陳,呈現獨樹一幟的影音風格,值得討論的是在這些取樣中,其影像和音效的關係並不是相互指涉的,音效大部份是來自李小龍的功夫片。最精彩的一段是《噩夢輓歌》的後面20分鐘裡四股敘事線平行交叉剪輯,它的成就絕對可以與《教父》系列(God Father)媲美。
【註】
- Allen White, “Interview: Director Darren Aronofsky,” (UnClean Arts | A Filmmaking & Screenwriting Blog)https://uncleanarts.com/interview-darren-aronof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