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華文類型電影大作戰──看電影也看製片
作者
阿蒙
日期
2006 年 11 月 21 日
好萊塢以外,放眼華文世界可有哪些票房亮眼、國際電影節矚目,頻頻受邀的類型電影導演呢?這次第六屆南方影展華語單元片單上,我們看見了新導演的名字,這些名字此刻對台灣觀眾來說帶稍著陌生,他們也許從這一刻起抓住你的目光,他們將領著華文類型電影奪回好萊塢觀眾群,把華文類型電影推向文化與商業價值共榮的未來。
以成熟、俊美的偶像身段,遊走兩岸三地的資深帥哥劉德華,鮮少人知道幕後的他默默肩負培植華語新導演的重擔,他是「亞洲新星導」計畫的發起人和投資人。為了蓬勃華文市場的電影工業,收復長年流失的觀眾群,他讓旗下的新星導們分享自己的知名度與資金,在電影面前,他不做威風八面的大明星,情願像個瘋狂影迷掏出他的熱情,使他的復育亞洲電影的計畫步步邁向成功之路,關鍵之處是他的方法、毅力和實踐力。
劉德華的映藝娛樂公司以低調、不搶新星導風采的守護神姿態,從1995年至今發現了陳果、寧浩等一批青年導演,十年漫長計畫如今成果豐碩無比。
陳果的《香港製造》在1998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上,拿到最佳影片等三項大獎,《九七三部曲》、《妓女三部曲》奠定他香港草根電影扛霸子地位。亞洲新星導計畫中其他六位導演,寧浩、李公樂、唐永健、何宇恆、林子聰與台灣女導演李芸蟬,同樣表現不俗,接連創造出不同類型的影像風格,為長期低迷的華文類型電影注入營養滋補的新血。
觀眾看電影最關心的莫過於電影特效、演員、故事與影像風格,觀眾對導演、演員或編劇都能熟知一二,在說故事的舞台上他們是明星。電影說不是舉起家庭攝影機錄像拍故事這麼輕鬆容易,電影也不該只是被解讀作導演展現菁英美學的私人格局。
電影是一個工業,分工細微、雜事如毛,如何籌措拍片資金、如何行銷、如何讓觀眾走進戲院後流連忘返,恢復對華文電影的信心,是現況最需要努力的方向,也是愛電影的熱血青年們可以一起幫忙想的大哉問。
這次南方影展邀請寧浩的商業電影代表作品《瘋狂的石頭》。寧浩1976年出生於山西,2003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圖片攝影專業。《瘋狂的石頭》是寧浩加入亞洲新星導計畫後,第一個完成的作品,這部製片成本不足四百萬元人民幣,卻能在內地(盜版猖獗、下載氾濫的中國大陸)創下兩千萬票房,成為近來中國電影市場上的奇蹟。
在台灣春吶、海洋等音樂季把搖滾得好沸騰的時候,可知和我們同文同源的中國搖滾現況如何?本身也是搖滾歌手的紀錄片導演張揚,以他的《後革命時代》告訴你中國青年如何在農村搞搖滾,搖滾農村的生態現況又會為未來的搖滾子民創造出怎樣的神話。如果你還不知道北京迷笛音樂學校,那個用搖滾抗拒主流文化的青年次文化基地,與他們舉辦的,號稱中國伍茲塔克的迷笛音樂節,在這部紀錄片裡預習華文搖滾是搖滾樂迷萬不能錯過的。
《靜靜的嘛呢石》是中國百年電影史上,第一部由西藏人獨立編導、美術、演員、音樂製作的電影,驚人的是這群人平均年齡還不到三十歲。他們獲邀入圍第10屆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競賽單元「新流行趨勢」單元,和第24屆溫哥華國際電影節「龍與虎」競賽單元,西藏這個看似封閉卻充滿智慧的地域,孕育出的三十歲青年和台灣有什麼不同?他們又是如何以電影詮釋自己的故鄉?藏族的喇嘛和時髦的電影工業怎樣融合在一起?這些都留給觀眾去解謎了。
在外片單元的片單上,邀請到法國女導演蒂安貝唐(Diane Bertrand)的《無名指》,本片改編自日本暢銷女作家小川洋子《無名指的標本》,擅長描寫人性的小川洋子在歐洲受到非常熱烈的迴響,蒂安貝唐花費四年將它化作電影語言,與烏克蘭名模歐嘉柯瑞蘭寇(Olga Kurylenko),以及英國TRIP-HOP大團波斯提黑(Portishead),共同創造出這部詭譎、迷離的影像文本。
曾在《摩托車日記》中飾演切格瓦拉一角而聲名大躁的蓋爾賈西亞貝納(Gael Garcia Bernal),紐約電影時報說他是全世界最迷人也最受矚目的年輕演員之一。這次他和導演詹姆士馬許(James Marsh)合作,創造出邪惡、悖德、亂倫的電影文本《上帝的私生子》,他們強勁地批判著基督教世界最偽善的一面,激起無數的憎惡與喜好兩面評價。
《裸體舞台》改編自真人真事,以類型電影輕鬆易讀的手法,談論金錢權力、劇場經營、觀眾、裸露與性等議題。本片榮獲美國奧斯卡、金球獎、與英國奧斯卡等九項提名,導演史帝芬佛瑞爾斯(Stephen Frears)處理類型電影行雲流水,別有一股信手拈來的駕輕就熟感。兩位老牌演員茱蒂丹契(Judi Dench)與鮑伯霍金斯(Bob Hoskins)之間的對手戲也是本片屢獲國際影壇重視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