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犯」:她(他)們都是利他主義者──2020南方獎評審專文(人權關懷獎)

作者
郭明旭(財團法人育合春教育基金會 董事)、
張喬勛(南方影展 競賽統籌)

日期
2020.08.10

2020年入圍南方影展的人權奬共有四部影片,兩部是有關政治犯或稱為良心犯人權被迫害的故事。台灣戒嚴時期因政治因素被入罪者非常多,許多人冤枉被囚禁,不只酷刑受虐得不到公平審訊,在不成比例的判刑下坐大半輩子的牢,甚至被槍決者不在少數。這些人因政治目的,反對社會的不公平發出聲音,且不涉及暴力行為而被國際特赦組織認定為「良心犯」: 她(他)們都是利他主義者。

紀錄片《流麻溝女思想的》和劇情短片《母親的呼喚》都是運用影像來記錄、還原白色恐怖時的情況,有助於台灣人民對於那段歷史創傷的認識,瞭解執政者為了鞏固政權,殘酷壓迫讓人民活在恐懼當中。相較於過往的影像都是以男性受害者敘事為主,《流麻溝女思想的》則記錄了陳勤和張常美兩位女「良心犯」的受迫害經驗,以及女性政治犯在綠島被監禁時的生活概況,這些資料相當珍貴與缺乏。透過歷史搬演與新舊世代的對話,層層掀起那鮮少被提難以言喻的記憶傷痕。《母親的呼喚》從書信日誌延伸至政治受難畫作建構起沒有自由的絲絲喘息。而一橫一豎,一時一日地累積是恐懼也是對「良心犯」允諾活下去的希望。

​當時,許多受害者都正值青春年華,卻在完全不知什麼原因、理由的狀況下,被情治人員帶走,從此就失去自由,開始遙遙無及的牢獄生活。就如紀錄片中張常美女士所言,「以前是怎樣,隨便去報,就是老蔣說的,寧可錯殺一百,不能放走一個…」。

2017年12月5日,立法院通過了《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希望透過開放政治檔案、去除威權統治時期的象徵、平復司法不法,來還原「白色恐怖」的歷史真相。誠如促轉會主委楊翠所言,「轉型正義是必要的,是正面的,這是台灣社會「轉骨」的關鍵時刻,通過面對過去的暗影,才有可能迎來清清朗朗的未來」。

從上述政治人權回到人民生存及工作權的問題,目前台灣約有71萬來自東南亞的外籍勞工從事勞動工作,其中大約有5萬逃逸外勞。入圍人權奬影片《逃跑的人》記錄在台灣越籍移工范草雲逃逸的生活,呈現台灣仲介制度對外籍移工的剝削和荒謬。然而,草雲不僅是「逃跑外勞」,她還成立了外勞的互助團體,協助陷入困境中的外勞及其家屬,反映著移工在台灣面臨職災、意外、死亡的無助與無奈。曾以自由之身來臺灣謀生,諷刺的卻以被剝奪自由作為生命的延續,彷彿沒有臉孔的人們在城市裡遊竄。即便如此,無聲之中互助共生與凝聚在影像中而蔓延。

華人紀錄片《風吹布動》記錄香港布料售賣集中地「棚仔」的布販反抗迫遷的抗爭過程。紀錄片完整凸顯資本當道的社會,政府政策往往不顧底層人民的聲音及生活,以美化和開發為藉口,不但與財團掛勾,拆解社區人民的生命軌跡,又無法提出完整的配套措施來安置人民生計。布料售賣攤販團結一致,連結社會資源和力量來抗爭無理的政策決定,影片有相當完整的紀實。

入圍的四部影片正好反映著台灣從專制體制走向自由民主社會的省思。雖然政府開始透過立法來面對過往政策的錯誤,但並未積極去拉近不同種族、階級間的不平等,且諸如,土地迫遷、外籍移工受剝削等等侵害人權的問題仍然層出不窮。期盼「人權立國」不只是政府的口號,而是一個被逐步實踐的價值。